从做项目到做产品

我总是忍不住想起以前做结构设计时的一个小故事。

公司组织出外旅游,一位同事带了自己的女儿随行。晚上住在一家海边的酒店,刚好是我们公司以前设计的项目。刚进酒店门口,那位同事对自己女儿说:”你看,这个酒店是爸爸设计的哦。”口气不无骄傲。

而这位同事是一位暖通工程师。

行内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也没啥问题,这家酒店的暖通设计确实是出自这位同事之手。但是那一刻我却不合时宜地有一种滑稽感。

事情过了好多年了,我时不时地就会反思那一刻感到的”滑稽”。如果换做是一位建筑师说,这个酒店是我设计的。听起来似乎就少了很多违和感。问题出在哪里呢?

前一阵子,国家领导人到广东逛了一圈,在深圳的时候,还去展览馆参观了个改革开放的展览。当时,我的朋友圈被关于这座展览馆的文章刷了屏。前两周的一个周末,我终于跟家人也去一趟展览馆。

我主要不是为了看展览,而是看展览馆。这个展览馆,是我 5 年结构设计工作中参与的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展览馆正式使用之后,我第一次来。

过程中,我忍不住向家里人分享一些设计过程中的“内幕消息”,甚至干脆吹起牛来。

这个展览馆主体结构是我计算的哦;

你看所有的这些复杂钢节点都是我设计的;

看见那个钢桥没有,结构也是我设计的;

……

我很容易就想起了几年前那位暖通专业的同事,警惕地避免让自己陷入滑稽。

而看着展览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突然之间,我似乎明白了那种滑稽到底从何而来。

如果把整座展览馆看作是一个产品的话,这些活生生的游客则是这个产品的使用者。而在之前这个项目的两三年设计工作中,我竟然从来没有认真想象过这座展览馆的使用者会是什么样的,走在馆里每一个角落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用互联网的话说,我从来就没有思考过用户画像。

当然,这也不是我的职责。作为结构工程师,我考虑的是如何用更经济的方法把建筑结构实现。

换句话说,我只是对项目负责,远远不是对产品负责。如果连使用者都没考虑过,确实很难声称这个产品是自己”设计”的。

想要有自己的产品,如果在建筑行业实现,确实是困难了些。但是在互联网上,就容易多啦。

毕竟“地皮”无限量供应,服务器每个月也就几十美元费用而已。


本文章已于 PRESS.one 签名,点击查看

· growth,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