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专车

最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骂声一片。我也懒得骂了,回顾了一下这两年我使用专车的经历。

根据网上的新闻,Uber是2014年7月份在中国大陆正式运营的。

我知道 Uber 之后,第一时间下载了 Uber。2014年7月18日,那天我加班比较晚,等了很久没等到出租车,第一次尝试用Uber叫车。但由于不熟悉它的英文界面,慌乱之下取消了订单,叫车没成功。

2014年8月我搬了一次家,地方比较偏僻,是个新生的社区,房租便宜,但各种的交通都不发达。因为忍受不了每天坐公交车的耗时和拥挤,我开始每天打车上下班。

因为开始长期打车,每天固定两次,我很快就被出租车的各种糟糕体验折磨得死去活来,最无奈的就是需要的时候打不到车。于是我第一次尝试用了当时已经挺流行的滴滴打车(现在改名叫“滴滴出行”)。尽管那时网络约的多数还是出租车,已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我对技术充满感激。心情好了,我还把每天有趣的打车体验写成不少段子(见《出租车的故事》和《出租车的故事(续)》)。

一直到2014年11月份,滴滴的大肆推广的诱惑下,我第一次试用了滴滴专车,叫来一辆 GL8,服务体验彻底把我征服了,为此我还特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完全抛弃出租车,开始每天在朋友圈里发滴滴专车的优惠券。

到了12月份,我才想起了手机里还装着网络约车的鼻祖——Uber。我重新试用Uber,体验非常完美。

那时我也被滴滴专车的打车券搞烦了,Uber直接补贴司机,乘客不需要抢优惠券也可以享受低价,而且Uber的应用有着更国际化的界面,我开始少用滴滴,长期用起Uber。甚至还曾“包养”过专门的Uber司机。

那时的Uber对司机的补贴非常高,比乘客的费用还要多得多。司机们对这个新事物感到非常兴奋,各种试探钻空子,我每次坐车和司机们聊天都能听到刷单的新方法。我听过最有意思的是,有位哥们儿用两个手机,一个叫车,一个接单,然后揣着手机去坐公交、坐地铁,结帐之后,一个号交钱,一个号收钱,还赚了Uber的补贴。但是Uber的行程有轨迹记录,很快就被封号了。

后来Uber派单的时候也不再按最近的原则派单,也因为这个,我就没法“包养”固定司机了,这个事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见《分手快乐》)。 再后来,去年7月份,我买了车,使用Uber和滴滴的频率大大降低。但除了上下班,平时一般的出门办事,我还是会选择用Uber或者滴滴,避免停车的大难题。滴滴出行发展非常快,有时遇上饭局,我也会用滴滴代驾。

现在我家附近已经开始有了人气,出租车多了很多,但是我也不需要他们了。

最后贴一张在网上看到的图片。

长按以下图片识别二维码跳转阅读

《出租车的故事》

《出租车的故事(续)》

《分手快乐》

[长按以下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白纸黑字]

· economics,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