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配额之后如何占便宜

《经济解释》第一卷的第六章“小试牛刀”里,提到配额,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例子,其中一个讲的是香港成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对香港纺织品的进口数量进行了配额控制,导致了香港成为了世界第一成衣出口“国”,香港出口的成衣也从地库里的低档货一跃成为了最高档的货品。

配额的意思是限制其进口的数量,目的本来是保护本地的产品,却间接为香港做了嫁衣,抢了本地高档货品的生意,落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中的原因,张老用需求定律作了精彩解释。

配额很常见

到今天,配额仍然很常见,以深圳为例,买房限购,汽车上牌限制,这其实就是配额。

配额是人为的,当然有其目的。深圳控制汽车上牌数量,目的是控制城市汽车总数量的增长速度,缓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这些目的能否达成暂不讨论,配额本身会导致什么呢?

限制汽车上牌,深圳采取的方式是,摇号和竞价并行。深圳每个月都会放出6666个上牌配额,其中有3333个通过摇号来发放,另外3333个通过竞价来发放。根据近几个月的情况,从竞价的结果看,每个配额的均价是3万~4万块钱。

换句话讲,一个小汽车上牌配额价值3万多块钱。再换句话讲,现在在深圳买任何一辆车,价格都比以前增加了3万多块钱(尽管摇号是免费,但那是小机率事件,中签可以认为是中了头奖,奖金是3万多块钱)。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高档汽车的需求增加

假设有两款汽车,一款高档车A,卖30万块钱;一款低档车B,卖6万块钱。深圳进行上牌配额之后,消费者要买 A 时,价格变成了33万,买 B 的价格变成了9万。看上去都是价格增加了3万,价格变贵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价格永远是相对的。

在配额之前,一辆高档车 A 的价格,可以认为是5辆低档车 B 的价格(30/6=5),但是配额之后呢,A 的价格变成了3.67辆 B 的价格(33/9=3.67)。

高档车 A 变便宜了。

根据需求定律,价格便宜,需求上升,可以预测,拿到配额的消费者对高档车的需求上升了。换句话讲,本来打算买低档车的消费者,因为政府人为的“配额”政策,很可能会改变主意,更意向买高档车。因为买高档车变得有便宜可占,要知道,“爱占便宜”是人的天性之一。

说需求定律植根于人性,其实就是植根于“爱占便宜”的人性。

当然,本来打算买6万块低档车的消费者,如果摇号中签,不太可能会去买30万的高档车。但是很可能会在能力范围内提高预算,譬如买辆8万块、或者10万块钱的。因为那么难得中了签(如果是竞价的话,要3万多呢),拿这么贵的配额指标,去买这么便宜的车,总觉得亏了

需求定律无法预测出这位本来要买6万档次汽车的消费者,在配额之后会买8万的、还是10万的汽车,但是能预测,在没有其他重大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在配额之后,市场上高档车的销售量会增加。张老说,大致的对,胜过精确的错

房子限购也是一个道理

在国内一线城市,住宅是限购的。也就是说,住宅是配额的。人为的强制减少需求量,自然是驱使房子的价格更上涨了。

房子的配额,还导致了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结果,

人们在装修上花的钱越来越多。

好不容易有了买房指标(据说北京户口在黑市曾卖到70万的高价),就不太可能只买一套破破烂烂的小房子,更可能的是在能力范围内买更好的房子。既然都花了500万买一套房子,也就不太可能只花5万块钱去装修。正所谓“这么贵的鸡都买了,还要省那点酱油的钱吗?”因此,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是,高端家装家电的销售量上涨了。

最理性的人应该怎么做

爱占便宜是人的天性,用需求定律来预测群体行为是有很意义的,这是预测能力的一种。

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说,“爱占便宜”往往是人的弱点。对于自己的行为,应该警惕自己的这个弱点。譬如说,假如我本来准备了6万块钱买一辆车。突然限牌了,很幸运地又摇号中签了,我是不是就应该提高预算去买8万的车或者10万的车呢?当然不是。

一桩买卖是否划得来,要衡量的是这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高,花钱去换就是占便宜;使用价值低,花钱去换就是冤大头。

所以,便宜肯定是要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判断哪个才是真正的“便宜”


本文是读《经济解释》过程的思考笔记之一,因为是过程产物,观点不一定清晰,不一定完整,更不一定正确。如果您觉得我说错了,那很可能是我错了,请不吝指正。

-END-

· economics,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