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富二代

最近我听闻一个概念,叫作“普遍基本收入”(Univeral Basic Income),大概的意思是:

一个国家的每位公民,都可以每个月从政府领取一份固定的收入,来保障最基本的一个生活水平。

这个概念其实不新了,我自己孤陋寡闻,最近才了解到。很多硅谷的科技富豪,例如扎克伯格、伊隆·马斯克、山姆·奥特曼,似乎都非常推崇这个“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普遍基本收入”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一旦人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就会真正地追随自己内心去做事情,会愿意冒更多风险,实现更大的想法,也会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如果作为一条政策,“普遍基本收入”必然会引起很多争论,但我不是想要讨论这个。

多年以前,我研究生将要毕业的时候,面临着一个抉择:就业,还是读博?当时,我跟同学说:“如果我是富二代,我肯定会继续读博士。读完了这个博士,再去读个哲学博士。”

这当然是句玩笑,我当时一个穷学生,还迷着摄影,特别着急地想要赚点钱买镜头。理所当然地就直接工作了。(本科毕业为什么没直接工作?因为保研了嘛,不读白不读的心态。)

刚毕业那会,我曾以为我会把赚到的钱全部用来买镜头。而事实是,我很快就对摄影装备失去兴趣了。只是每年都在买新上市的数码产品。近两年的情况是,连对数码产品的兴趣也消减了很多。

赚钱然后花掉以满足自己某种欲望,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简单朴素、也是相对最容易获得的幸福感来源。而最近两年的感觉是,虽然有点不情愿,我还是必须承认这种“幸福感”显得有些廉价。嗯,朴素,但是还是有点廉价。

参照芬兰 2017 年的经济实验,普遍基本收入的标准是 560 欧元每月。默默心里盘算一下,好像自己已经绰绰有余了。

那么,问题来了。

我真正地追随自己内心去做事情了吗?

我愿意冒更多风险,实现更大的想法了吗?

我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了吗?

左思右想,无论答案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我似乎都能找到一堆的“证据”加以佐证。

对于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重要的不是哪个答案更正确,甚至不是哪个答案更合理,更重要的是,作为回答者,你选择相信哪个答案。

我选择相信乐观的那个。我相信衣食无忧会激发人的创造力。

一个事实是,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和大部分现代人一样,已经衣食无忧了。

由此的得到的推论是

可以真正地追随自己内心去做事情。

可以冒更多风险,实现更大的想法。

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或者可以这么说,从宏观一点的角度来说,相比上一代人还有过食不果腹的经历,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实质上的“富二代”了。

那么,我想要做点什么呢?

如果是几年前,我肯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太过矫情了。但是现在的我却觉得这是一个异常严肃的问题,而且是所有这一代现代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社会经济大概率还会继续高歌猛进地发展下去,我们大概率会变得越来越富足。

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客观上必须要做的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主观上可以选择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而我们大多都并不擅长做选择,尤其是面对那些没有客观标准的选项,我们甚至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

注意,我说的是“衣食无忧”,并不是“生活无忧”。

生活的问题和烦恼是无穷的。当生活中那些简单的、低级的问题都要被时代消灭了,剩下那些复杂的、高级的烦恼,反而可能让人有点手足无措。

对于这些问题,现在的我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幸运的是,我已经开始在尝试做选择了。

本文章已于 PRESS.one 签名,点击查看

· growth,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