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和善良

7497社群(一个神秘组织)的老板前几天在其公众号发来一个问题,

如果只能择其一,聪明和善良,你选哪个?为什么?

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回了这么一个答案:

当然选聪明。因为聪明的人都知道,善良是最好的选择。

这不是我脑筋急转弯,突然想到的。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过不短时间的思考。

深究一下这个二选一的问题,其实暗含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

聪明的人都不怎么善良。或者说,聪明的人对与「善良」都会有所保留。

这里面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善良的人容易被人欺负,人善被人欺么,所以总是保持善良终归是要吃亏的,聪明的人当然不会让自己吃亏。所以,他们会说,善良当然是好的,但是太善良了也不行。

当然,朋友圈里也传过很多「深度好文」,例如

人们看到这样的文章总是点赞、转发,表示强烈赞同。但是再观察他们的行为,就会明白,他们不是在说「我应该多吃点亏」,而是在说,「希望我身边多一点喜欢吃亏的人,把我的亏都吃掉」。

我不这么看。

在我看来,善良的人都是聪明的人,有想象力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

所谓善良,我认为就是有足够的同情心。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同类伤心的时候,自己也会伤心,看到同类高兴的时候,自己也会高兴。

对于「同情心」,维基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

同情(英语:Compassion),是一種因為同理心而對其他人產生的情緒。因為我們對於其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對於其他人的遭遇產生責任感,因此出現幫助別人的動機,這種情緒稱為同情。

同情產生的原因,除了同理心之外,還與公平、正義、相互依存等情緒有關。它牽涉到人類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的自由意志,被認為是人類天性之一,也是理性的根源。

富有同情心的人常常乐于帮助他人,不是为了当下能有什么回报,甚至也不是为了将来能有什么回报,仅仅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这样做会让自己心里更舒服。

再考虑一个能观察到的规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以想象,在长时间里会出现一个现象:善良的人总会扎堆出现。善良的人喜欢跟善良的人做朋友,善良的人周围通常都会比较善良。

善良的人乐于帮助别人,善良的人周围都是善良的人,意味着这是一个总是在相互帮助的群体。对比其他那些不那么善良的人组成的群体,生活在善良的群体里显然会更加幸福。

如果以上的前提都同意,那么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逻辑推理:

  1. 生活中有别人的帮助会更加幸福
  2. 善良的人喜欢帮助别人
  3. 和善良的人做朋友更容易得到帮助
  4. 善良的人更喜欢和善良的人做朋友
  5. 我最好也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聪明的人都知道,善良是最好的选择。」

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使你天生没什么同情心,不那么善良,但是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帮助,最好还是要装着善良一点,试着去帮助别人。人是天生具有学习能力的,装得久了,可能就变成真的了。毕竟,有些快感,尝过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更何况,在现代的社会里,要装最好就装一辈子(参考阅读:你真的在意你的隐私吗)。

这让我想起亚当斯密。斯密最著名的著作是他的《国富论》,提出「人是自私的」。但是,在《国富论》出版之前,斯密早就出版过《道德情操论》,提出「人应该有道德」。人能不能既是道德的,又是自私的呢?

当然能,薛兆丰老师最近的文章里解释,这是一种二分法,逻辑是这样的

  1. 人是自私的
  2. 人也是同情心的
  3. 同情心是有限的,随着人与人的距离拉开,同情心会下降
  4. 在熟人圈子里,我们依靠同情心
  5. 陌生人与陌生人打交道,我们依靠市场,市场靠人的自私驱动

但我更喜欢万维钢老师之前一篇文章里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1. 人要追求自利
  2. 自利,就要被爱
  3. 被爱,还得值得爱
  4. 获得被爱,名利不是个好方法
  5. 好方法是智慧和美德

以上的例子可以显现出逻辑的力量

聪明人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经过严谨的逻辑推敲,也就是所谓的「算计」。但是,当人们看到这种行为的时候,往往会嘲笑他们「傻」;如果这些「傻」行为,竟然最终为当事人带来好结果的时候,人们又会说「傻人有傻福」。

仔细想想,也真是够诡异的。

·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