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无法碎片化

今天听最新一期的罗辑思维,提到「知识服务」这个新产业,是基于现代人在对于学习的三个变局。

1.从一段时间学习向终身学习 2.从一个专业学习向跨界学习 3.从整块时间学习向碎片化学习

由于时代变化非常快速而且剧烈,前一二十年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存量是远远不够,必须持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够适应这个时代。

同样的,一个专业分支里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在现代社会里的创新往往都是不同专业知识交叉融合起来迸发出的火花。

现代人每天的时间被划分成碎片,很难像过去在学校里那样有整块整块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是一个现代策略。

罗辑思维就是基于这三个基本逻辑来开拓「知识服务」这个新产业的,得到APP 体现出来的也是这几个逻辑。

前两条我是同意的,但是「碎片化学习」这个观点我觉得需要特别澄清。

在使用罗辑思维产品 得到APP 的这几个月里,我每天很大一部分的零散时间都花在了 得到APP 的音频上,确实听到了很多新知。这些确实是碎片化的时间,而我也确实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碎片化地吸收知识。

但是,我心里清楚,真正要把知识长在自己身上,仍旧是需要整块的时间去仔细阅读原文,进行深层次思考,乃至输出,最后将「新知」转化为自己的践行,这才算是完成了学习的完整过程

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其实不是真正的学习,仅仅是一个热身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本来要被浪费掉的时间碎片,见缝插针地利用起来,这本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比于阅读,听音频本来就是一个更为被动地输入,而在碎片化的时间段里听音频,又大多是处于「多任务并行」的情景,一边开车一边听音频,一边吃饭一边听音频,一边走路一边听音频。

也就是说,听音频大多是在注意力无法全部集中的情况下被动输入。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遇到稍微复杂点的信息,很可能就处理不过来了。

得到APP 的音频质量大都非常高,将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大大降低了听者处理的门槛。听完之后,听众秒懂,发出「哇,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很容易就产生出学习完成后的充盈感,大脑往往会错以为「学习」这项活动已经完成。但远远不是如此。

真正的学习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永远记得,深入思考需要的是「整块时间」,绝非「碎片化时间」

所以我认为的所谓「碎片化学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首先要尽可能保证「整块时间」,绝不能为了「碎片化学习」而将时间碎片化

在那些不可避免地被分割的时间碎片里,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比如说接收一些尽可能高质量的输入。

在这种「碎片化学习」里,我不期待其给自己带来什么深刻的改变,而是抱着一种权当开阔眼界的态度,就像在空余时间跟别人闲聊,也尽可能去跟那些牛人聊一样。不是指望能通过闲聊来获取在某个领域里的秘诀,而是看看牛人们都在想些什么,都是怎么想问题的。

你能想象光靠跟牛人闲聊就能成长吗?所谓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建立在读过「十年书」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自己的积累,再多听几席话也是白搭。

不抱太高的期望,但说不定会看到、听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促使自己转身进入该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这是我认为的「碎片化学习」。

就好像时间管理,其实时间并不可管理,需要管理的是自己。学习是无法碎片化的,只能是利用那些不可避免的碎片化时间来辅助学习。「时间管理」和「碎片化学习」这样的概念如果不加以厘清,就很容易把自己的脑袋搞糊涂。正所谓,一念一世界。

因此,我采用的策略是,每天保证有整块的时间进行学习。在那些不可避免的碎片时间里,如果精神不错,那就打开 得到APP,挑些有意思的音频来听一听,遇到感兴趣的,随手记下来。如果精神不太好,就不勉强了,听听音乐,或者就发发呆也挺好的。

· growth,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