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四年冷暖自知

不知不觉,已经毕业4年了。4年足够毕业一个大学本科。如果把职场也看做一个学校,混了4年之后,即使远未能“毕业”,但无论如何,再也不好意思对别人声称自己作“新人”了。把工作体会适时总结,不是为了给别人什么建议,而是给自己提个醒,时间自顾自地流,自己有没有成长,犹如冷暖自知。

对于工作的定义

对一个事物的定义,决定了我对这个事物的所有行为。对这个世界所有事物的定义,决定了我的所有行为。

我目前对工作的定义是这样的:

工作是我自愿地用我自己的劳动和技能换取所需物资的一个行为。

这里面有几个要点,首先第一个是自愿。国内学校给终将走上社会的学生种下的最大毒瘤之一是“剥削”。自由市场不存在所谓的“剥削”。简单地说,只要没被别人用枪指着脑袋,我认为选择都算自愿。

既然是自愿,个人与公司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则来,不合则走,说简单其实也是非常简单。而且,我永远记得,在我进入一家公司之前,我的状态是“求职”。

第二个要点是换取。用我有的,去换我所需但缺乏的,这简直就是人类活动的全部。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会纠结于交换的“公平性”,即交换之物是否等价。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价格是主观的,甚至价值也是主观的。倘若觉得不值,想想第一个要点:“自愿”。

第三个要点是“我自己的劳动和技能”,这是我有之物。我有的越多,能换取的也就越多。

对于我有的“劳动和技能”,我是这样理解的。劳动最终是以“成果”的形式体现,而每一项劳动都需要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技能之后,付出相应的体力和时间即可得到成果。成果越大,能换取之物自然就越多。而成果的大小如何衡量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标准。

  1. 成果数量上的多少
  2. 成果质量上的稀缺性

对于成果的多少很好理解,相同的基本技能,相同的时间里,决定成果多少的因素就是劳动的效率。

对于成果的稀缺性也不难理解,就是掌握了别人没掌握的技能,做出来别人做不出来的成果,就有了稀缺性。即使是看似相同的技能,如果能做出比别人好非常多的成果,这也能成为稀缺性。

因此,为了增加“我有之物”,以便通过工作来换取更多的“我所需但缺乏之物”,方法有两种:

  1. 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更多的成果
  2. 掌握稀缺的技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成果

第四个要点是“所需物资”,说白了,现代社会里,就是钱嘛。是不是当我不需要更多钱的时候,我就不工作了呢?嗯,应该是这样的。但也不代表我就会什么事都不做了。(真期待有那么的一天呀!)

明确了工作的定义之后,对工作上所有事情应取的态度就可以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工作的目的是赚钱,为了最大化地达到目的,要做的事情有两件

  1. 不断提高工作技能
  2. 不断学习新的技能

又因为,提高技能和学习新技能都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实现。换句话说,

  1. 为了赚钱,我需要去工作
  2. 为了提高赚钱能力,有些工作不那么赚钱甚至可能赔钱,我也得去做

不要抱怨

我上班不到9个月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有过这样描述。

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最常聊的话题就是对自己工作的种种不满。就像聚众吸毒一样,说起来滔滔不绝手舞足蹈指点江山,情绪高涨到不能再高,可以将整个市场运作的黑幕逐一揭露,可以将整家公司各个部门的弊端逐一解构,可以将每一位领导的无能一一列举。壮志凌云,愤慨不已,长篇大论后的结论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个屌样,无解。

抱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A Complaint Free World》的作者Will Bowen卖一种叫Complaint Free的手环,人们每天带着手环,只要抱怨一句,就把手环上的开关转动一下,以此来督促自己,直至连续21天不转动手环,即可抵达Complaint Free的美妙世界。这本书和手环销量惊人,可见人们对于“抱怨”这件事有多大的苦恼。

要完全杜绝抱怨并非易事。不抱怨,并不意味着把一身的负能量往心底里压,那样肯定没几天就把人都憋坏了。要做到不抱怨,必须是通过给自己讲道理,清清楚楚地明白,抱怨是不可取的,从而理智地选择不去抱怨。不是把负能量压着,而是压根就不产生负能量。

要抱怨的的时候,扪心自问

  1. 现在抱怨有用吗?(能赚更多的钱吗?)
  2. 更好的选择是什么?

道理浅显,通过深入的理性分析,明确了这是正确的,但是要让顽固的大脑完全接受可没那么容易。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讲这个道理,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洗脑的过程。

心平气和,从来不是忍出来的,而是理性分析之后自我教育出来的。

这也是传说中所谓的“知行合一”的唯一办法。其实,再怎么样,永远记得这一切都是自愿的。

少拿兴趣说事

当人们做不好一份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那就是:

因为我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

我从小就觉得,能明确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人是非常幸运的,知道自己的兴趣而又恰好能一直从事自己兴趣领域并且能以此为生,那简直是万幸。但是据我的观察和自身经验,幸运的人不超过1%,而万幸的人不超过0.01%。

这个数据其实是我瞎猜的,但我倾向于相信这样的结论,因为我自己就是长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的人,这样的情况有一个漂亮的别称,叫“兴趣广泛”。

人们总说,有兴趣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他们想象中的那样东西不是“兴趣”,而是“天分”,是“天生就能把事情做好”的本领。奈何,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呐,噢,别人不知道,反正我自己是。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提到,我们都必须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

扪心自问是很痛苦的事,但也是最值得做的事。在99%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是”。那么,应该接着问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

如果有,

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在更值得做的事情出现之前,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是最务实、也是最划算的做法。

著名的美貌大王许岑有句歌词写得好:

我们曾挥霍的一切 必将在最高处汇合

技不压身,努力做过的事情终将成为将来的筹码。

上班时间也是我的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正确得非常朴素,甚至没有用修辞。

上班4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比上班时间早到30分钟,我甚至都不需要“坚持”。早到有很多好处,最重要的好处是:

节省时间

美国创业教父Peter Thiel在《Zero to One》里提到,要在商业上成功,其中一个要点是“避免竞争”。要想生活里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也有同样朴素的道理,就是“错峰出行”。

几年之前,国内开始实行一个诡异的政策,在公众假期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公众假期,出行的人数必然激增,出行免过路费,实际上是鼓励更多的人出行,可以预见的情况是必然拥堵。我的做法是,要么在免费开始之前,要么在免费结束以后,尽可能不在免费的时段出行,因为实在耽误不起那个时间。

主动把上班时间提前就是这个道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排队。只要提前半个小时,就可以:

路上不再堵车; 坐电梯不需要排队; 买早餐不需要排队; 上厕所不需要排队; ……

人有时候会很奇怪,工作时间似乎是有别于其他时间的时间,成为了不值得珍惜的时间。如果遇上了一些“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把工作时间“正当”地浪费掉,会不自觉地暗自开心。重点不是在做些什么,而是“反正没有在工作”。似乎是占了公司的便宜,感觉捡了宝。内在逻辑是什么呢?我工作的时间少了,但还领着相同的工资?

事实上,时间就是生命,上班时间也是我的时间,浪费上班时间也是在浪费我的生命

就事论事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就事论事比想象中难,能做到凡事都就事论事的人难上加难。如果有幸遇到,要珍惜。

不就事论事的人会怎么样呢?举个例子,

领导A对B说,这件事你做得不太对。B说,C也是这么做的。

假设你是领导A会有什么反应?很崩溃是不是?还有更崩溃的,如果领导A说B的时候还表现得有点生气,B就很可能会在背地里琢磨:

为什么领导A对我会有意见?是不是我之前哪里得罪他了?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套诡异的思维是很多人的通病。“通病”的意思不是说,既然很多人都这样,我自己也就无所谓了。

对”通病”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很多人都这样,如果我不这样,就很可能比很多人优秀。

总结

  1. 只有明确了工作是什么,才能清楚工作中该做些什么;
  2. 要反复教育自己,抱怨是不可取的行为;
  3. 兴趣没那么重要;
  4. 时间就是生命,上班时间也不应该被浪费;
  5. 就事论事难能可贵。
· growth, 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