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的成功经验

最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 DHH 去年出版的新书 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书倒是很短,但我读得也慢。

本来我是带着学习方法论的预期去读的,读着读着感觉不太对劲,而且这种不太对劲还有点熟悉。后来我想起来了,这分明就是向一名超级优等生请教成功经验后得到的那种答案。

比如说我问,你是怎么做到每次都考第一名的?答案往往是这样的:

哦,就是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下课了就好好玩,晚上早点休息,劳逸结合。千万别熬夜学习,那样第二天就没精力听课了,得不偿失。

可以想象,当一名长期刻苦勤奋的后进生听到这样的成功经验,内心是何等崩溃。

DHH 在书里说,每天 8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太多,一周不需要 5 天,4 天已经足够了,甚至 2 ~ 3 天就可以。工作狂是病态的,而把工作狂当作榜样则是愚蠢的。

更苦更累更长的工作时间,并不代表着你就比别人的贡献更大。

这一点,对于规模越大的公司来说,越是明显。这其实也是容易理解的。一家公司,或者一个组织,总是以一个整体的形象面向市场的,与市场交易并获益。而公司本身却是以很多自然人的个体共同组成的。构成公司的个体越多,要准确衡量各个个体对公司的贡献就越难。

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是明显更合理的衡量标准,但是因为其本身无法标准化,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根本无法执行。当精准衡量无法实现的时候,一些不合理但是容易执行的衡量标准就会被大家所采用,比如工作时长,产出的数量。

既然功劳无法衡量,那就只能衡量苦劳。而苦劳其实最廉价的。

DHH 当然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他的公司一直保持着小而美的状态,每一环节都做到了可控,真正能做到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如果你也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却是在一家大公司里打工,那样的生活想必过得很苦闷。

如果比别人更勤奋没有用,那怎么超越别人呢?DHH 说,

People make it because they’re talented, they’re lucky, they’re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they know how to work with other people, they konw how to sell an idea, they know what moves people, they can tell a story, they konw which details matter and which don’t, they can see the big and small pictures in every situation, and they know how to do something with an opportunity. And for so many other reasons.

人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天分,他们运气好,他们碰上了天时地利,他们懂得如何跟别人合作,他们懂得如何推销一个想法,他们善于打动别人,他们很会讲故事,他们知道哪些细节重要哪些不重要,他们能在任何情况下区分大局和细节,他们懂得如何把握机会。以及很多其他原因。

很明显,这样的话也只有超级优等生才能说得出来。

“勤能补拙”可能只是一个被过分夸大了的神话。阅历越多,我的这个感受就越深。影响成功的因素千千万万,”勤奋”占的比例很可能微乎其微,至少比人们普遍以为的小得多。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一名后进生来说,”勤奋”却是这些所有因素里自己最能掌控的一点了。连这一点都要放弃的话,跟放弃了人生没有太多区别。

如果运气真的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就勤快点琢磨,如何才能让自己碰上好运气吧。

本文章已于 PRESS.one 签名,点击查看

· talks